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地方信息

从农业供给侧到工匠精神杂谈

发布时间:2016-03-17

 2016年3月16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会见了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李克强总理回答了农业供给侧改革和提高生产率及产品竞争力的一些问题。


       那么什么是供给侧改革呢?供给侧全称为供给侧的经济结构性改革,我用大白话的方式来描述一下这个新鲜的名词,“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要想搞清楚供给侧,首先要明白‘侧’是什么意思。”“供给侧”的“侧”字并不是“侧重”,而是“端”、“一端”的意思,供给侧改革也就是从供给这一端来进行改革,与之相对应的则是需求侧。以前提到经济增长,提的是扩大内需,刺激人们消费,也就是需求侧,现在要换一种新的思路、新方法,就是供给侧改革,也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那么供给侧在日常生活中具体是一个什么场景呢?
       比如说:你生产出来的东西不一定是我想要的,那我就不买了,导致社会上有一大批商品停留在库房里,也就达不到从生产到消费这样一个完整的链条;又比如:中国虽然有很多的生产企业,但是现在许多人都去买日本的电饭煲、韩国的化妆品,国产的品牌要么没有高端的产品,要么不受欢迎;供给侧改革后,这种现象就会得到改善,会有更多更好的商品被生产出来。可能老百姓不出国门就能买到满足自己需要的东西。而通过国内的供给侧改革这种转变就类似于,以前我们只是一味的建蛋糕房,做蛋糕,让更多的人去买蛋糕,至于蛋糕是不是老百姓所需就没下文了,现在从生产环节入手,生产出老百姓所需的产品。


       所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简单的来讲,就是你生产的东西要消费者喜欢卖得出去,而不会成为积压品堆积在仓库里,这样从根本意义上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那么问题来了,供给侧是一个很大的命题,这个里面包含的要素和手段很多,但究其根本的问题就是如何生产精品而不仅仅是产品呢?


       中国地大物博不缺乏生产企业,但也正是这样的人口大国,所以作为销售基数的理论上来讲,只要中国13亿人口每人购买一次产品,提供一元钱的利润贡献值,那么企业就能实现13亿元的利润收入,理论归理论,但现实果真如此吗?非也非也。在中国改革之初计划经济物资匮乏的年代,这种理论尚可以成立,毕竟那个时候的企业不多,人们以凭票购买到生活物资便足以感到满足感和幸福感,而三十年过去了,企业多了,生产的产品随之丰富了,人们不再是以前的那种购买心态了,消费者在 “有”的基础上开始向 “好”的标准升级。于是仓库的库存开始增加了,而且越积越多。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搞企业和搞经营的人都知道我们经常说两个字叫质量,而在过去的企业发展中,很多企业,更多的侧重于量,而忽略了质,企业管理者和生产者把更多的精力关注在如何提高生产的效率?所以在那个时期泰勒式的工业生产管理,成了企业管理者和生产者的圣经。虽然产品的生产效率在不断的提高,产品的质量也趋于一个恒定值或者缓慢下降区间,渐渐的产品多了产品的质量也保持了原样或者渐渐的下降了,最终被质量更好产品所替代。


       深度分析这个其中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的企业家很匮乏的就是现在人们经常说起来的一个热词,“工匠精神”。那么什么是“工匠精神”呢?“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们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工匠热爱自己所做的事,胜过爱这些事带来的钱。工匠不跟别人较劲,永远跟自己较劲,其中的代表人物英国航海钟发明者:约翰·哈里森(John Harrison,1693 –1776) :哈里森费时40余年,先后造出了五台航海钟,其中以1759年完工的「哈氏4号」最为突出,航行了64天,只慢了5秒,远比法案规定的最小误差(2分钟)还少,完美解决了航海经度定位问题。


       工匠精神 - 与供给侧现实意义在哪里呢?当今社会心浮气躁,追求 “短、平、快”(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即时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灵魂。因此企业更需要工匠精神,才能在长期的竞争中获得成功。当其他企业热衷于“圈钱、做死某款产品、再出新品、再圈钱”的循环时,坚持“工匠精神”的企业,依靠信念、信仰,看着产品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最终,通过高标准要求历练之后,成为众多用户的骄傲,无论成功与否,这个过程,他们的精神是完完全全的享受,是脱俗的、也是正面积极的。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上,在谈到2016年的工作重点时,总理说:“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政府工作报告里第一次提到“工匠精神”这个词。有数据显示截止2012年,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为什么这些长寿的企业扎堆出现在这些国家,是一种偶然吗?他们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呢?我们研究了他们都在传承着一种精神——工匠精神!所谓“工匠精神”其核心是,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工匠精神不是口号,它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心中。长久以来,正是由于缺乏对精品的坚持、追求和积累,才让我们的个人成长之路崎岖坎坷,组织发展之途充满刑荆,这种缺乏也让持久创新变得异常艰难,更让基业常青成为凤毛麟角,所以,在资源日渐匮乏的后成长时代,重提工匠精神、重塑工匠精神,是生存、发展的必经之路。


       从供给侧到工匠精神说了这么多,言归正传说到我现在从事的农业方面,想到了很多年以前四川安岳的柠檬之灾和近期的云南的农民玛卡之难......当然这个里面的罪魁祸首是那些无良的炒家,受伤的真的是那些世世代代在大山沟沟里老实的农民,但是我们从这样一些人为的农业之痛中应当反思的是根据今年的一号文件所提出的农业供给侧改革摄取经验,今后的农民种什么、怎么种、种或养之前要思考能卖出去不?才是应该深深思考的问题,当然这个里面包含的因素比较多,首先是各地的农业管理部门和服务部门应该主动和积极地帮助农民在劳作以前了解市场的需求,通过政府职能部门的力量,帮助农民从市场中找信息当,尽早的提前规避未来的风险,而不再像以前一样一味的只追求产能,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养殖数量的增长。


       个人的理解,应该认真的学习党和中央对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一些指导意见,真正做到农业发展的知己知彼,所谓的知己,必须知道自己所处的土地有何特质?有什么优势有什么劣势?当地的山形地貌,地址,气候,等等诸多因素,适合种什么?适合养什么?而不是盲目地从外面引进,品种进行种植或者养殖。如果还是沿袭过去传统农业的那种指导,最终实质性受伤的也还是农民,而非政府管理和服务部门的领导。所谓知彼,利用政府机构庞大的国家机器的能量主动帮助农民从市场当中寻找商机,并认真研究和分析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趋势,从而才好返身过来有效地指导农民进行农业的种植和养殖。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农民不是专家、农民也不是市场营销的行家,所以知己知彼更大的责任是在于当地的农业服务和管理部门身上。


      至于我们的农民朋友需要学习的恰恰是农业方面的工匠精神,既然种了就要研究如何种得更好,如何种出来的作物更优秀,从深度的提高作物的品质方面着手下力气花心思去研究,谈到这个地方,我不由得想到农业的根本是土地,如果根本和根源性的资源如果被破坏了,那么往后再怎么努力生产,它也会存在一些瑕疵和问题,比方说农残超标、或者农产品的微量元素、营养元素不够,又或者在土地里面,喷洒了过多的对大地有伤害的农药或者肥料,最终农业之母大地严重受伤,无法提供出足够的生长力和营养力来帮助作物的生长,从源头上就无法给农业提供精品和优质的农产品,如果从源头上已经缺失了,而后期不管再怎么深加工精加工都不可能得到优质的农产品和精品农业。


       中国农村改革已经经历了30多年的风风雨雨了,过去的农民是因为吃不饱粮、吃不上饭才偷偷摸摸的冒着生命的危险探索中国农村土地的改革,进行了双包制(即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这些改革和探索在30多年以前的确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也让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泱泱大国能吃得起饭、吃得上饭、吃得饱饭的问题得已解决。但是现在的农业已经不只是仅仅满足于人们的温饱问题,由于这几年农业发展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对农药和肥料的滥用,使得中国农村的耕地已经严重到被破坏了,所以当下中国农村的供给侧问题其最核心的是应该研究在有效的土地上,如何将土地恢复到优良的品质,最大幅度地减低污染和伤害。也只有这样子才能从源头保证那些优质的农产品的生长和生产。


      中国农村的问题虽然有千千万万个都急需解决,但笔者个人认为万流归宗,要实现中国农村的供给侧应该牢牢抓住核心的问题,也就像毛泽东同志讲的一样,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那么在中国农村的供给侧问题当中什么是核心问题呢!那就是土地土壤,所以不要再伤害土地土壤了,用科学有效、优质的方法让中国的土地和土壤恢复,这也许是中国农业供给侧核心源头的问题,所以找到了问题的源头能够加以解决,我相信在未来不远的将来中国的农产品一定会成为优质的精品,不仅满足国人的需求,还能走向更高端的市场舞台。


      后记: 也许我看问题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但是长期在农村一线调研工作,我深深地了解土地对于农民对农村,到底有何种重要的意义,换句话来讲土地就是农民的工具,土地也是农民的生产机器,只有在确保土地的优良的前提条件下才可以实现中国农业优质精品战略。
 
-------文:玺涛

作者系:中国农民企业家联谊会网·运营主任

本文仅为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主管单位:国家农业农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

电话:18201639572(秘书处) / 13901154762(秘书处)

邮箱:cnrea_2022@163.com

版权所有 中国农民企业家联谊会 京ICP备2021009424号-2 技术支持:奥讯软件 数据统计